“真是太神奇了,睡一觉手术就做完了,少受了好多痛苦!”回忆起不久前经历的那场手术,孙大伯的语气中难掩心中的喜悦与感激。孙大伯今年68岁,5年前,他曾因胆总管狭窄接受了胆总管支架置入手术。近日,孙大伯的上腹部又开始隐隐作痛,并出现全身皮肤粘膜黄染,遂来到我院肝胆外科就诊。医生检查发现,孙大伯的胆总管支架附近围绕着6枚结石,其中较大的一枚大小约为2cm×3cm,这正是导致孙大伯反复腹痛的“罪魁祸首”!
事实上,早在今年4月,孙大伯就已经查出病情复发,但因为害怕手术,他选择了保守治疗。此次住院后,肝胆外科张礼副主任医师在认真评估孙大伯的病情后,表示要彻底解除病痛必须手术取石,否则可能会出现胰腺炎、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。前来会诊的内镜中心主任吴国琦考虑到孙大伯年龄较大,建议通过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(ERCP)实施取石手术。然而,当孙大伯听说术中要将手指那么粗的十二指肠镜放进胃里进行诊疗,又连连摇头,怕手术太痛苦。吴国琦告诉孙大伯:“目前,宜兴市中医医院的舒适化内镜技术已经十分完善,每年光无痛胃肠镜检查、治疗就有4000多例,而ERCP手术也可以在麻醉科专家的协助下无痛完成。”孙大伯这才同意手术,术前,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,麻醉科副主任蒋晓琴主任医师对孙大伯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,并与麻醉科景义兵主治医生共同制定了周密的麻醉方案。
10月21日下午,在麻醉科景义兵主治医师的保驾护航下,内镜中心主任吴国琦与洑凯副主任医师通力合作,经过45分钟紧张有序的操作,成功实施ERCP微创手术,将患者胆总管内的结石全部取出,并更换了总胆管支架,使胆汁引流更加通畅。当孙大伯从麻醉中苏醒过来时,发现自己已经安全地躺在病床上,身体并未感觉到任何不适,而体内的胆总管结石已全部取出,不禁连声赞叹现在的医术真神奇。经过住院观察治疗,术后第3天,孙大伯顺利出院。
传统的ERCP手术通常在患者清醒时以俯卧位进行。十二指肠镜的管径较粗,约为1.2cm,术中对咽部的刺激容易引发恶心呕吐。而内镜牵拉胃肠道和胆胰管造影引起的压力增高,以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和扩张过程中的刺激,都会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。有时甚至会因为患者疼痛难忍而被迫拔镜终止手术。对于手术医师而言,ERCP是一种十分精细的手术,需要在仅1~2毫米的十二指肠乳头上进行插管,并精准进入胆管或胰管。
患者的呕吐反应不仅增加了操作难度,直接影响ERCP插管的成功率,甚至可能导致贲门撕裂出血、食管下段穿孔等严重并发症。因此,减少呕吐等不适反应,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,还能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。
目前,很多医院开展的无痛ERCP手术,通常需要在全麻下气管插管,对于患者来说,创伤大,恢复慢。我院麻醉科利用多年积累的舒适化治疗经验,不断探索、优化麻醉方案。此例无痛ERCP手术,无需气管插管,保留患者自主呼吸,使用各种镇痛镇静药物模拟自然睡眠。术中如有特殊情况,可以随时“叫醒”患者,使手术更安全。依托先进的麻醉监测技术,患者呼吸不受影响的同时,也感受不到手术操作带来的不适。对病人来说,做完一台手术就像“睡一觉”一样简单。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,也为手术医师创造了更加稳定的操作环境,提高了ERCP手术的成功率。
近年来,我院麻醉科一直致力于推进舒适化医疗。实现了周一至周五全天候的无痛内镜检查治疗、24小时“无痛产房”、成人及小儿的无痛气管镜检查。手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推广,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术后满意度。下阶段,我院麻醉科将持续推进舒适化医疗技术的应用,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专业、安全的医疗服务,使治疗更高效,体验更舒适。
景义兵、吴夏